[2025聽心得] 麥肯鍚 問問題的框架 (How to ask smart questions)
以下是你這篇《麥肯錫問問題的框架》的聽書心得筆記整理版,已包含引用來源:
🎧 來源影片: YouTube|麥肯錫問問題的框架
🎯 一、核心觀念:從「問對問題」開始解決問題
麥肯錫的分析邏輯不是直接找答案,而是定義正確的問題。
「問題定義得好,解決一半。」
多數人陷入行動導向,卻沒釐清問題背後的脈絡與限制。
🧩 二、問題拆解七步法(Problem Statement Worksheet)
1️⃣ Basic Question
要先問「真正要解決的是什麼?」
例:「我要增加營收?」太模糊,需具體化為:「要提高哪個產品線的營收?要在什麼時間內?以什麼手段?」
2️⃣ Context — 問題形成的背景
釐清「為什麼現在問這問題」:
是市場份額下降、公司轉型、或個人交棒壓力?
這一步是要讓問題「有故事、有血有肉」,避免空泛。
3️⃣ Decision Makers & Stakeholders
找出誰在決定與誰會受影響:
- 誰的「好」最關鍵?(必須說好的人)
 - 誰不能說不好?(潛在阻力)
 - 誰其實不重要?(可忽略的) 同時要理解各方的背景、風險偏好與權力關係。 👉 沒搞清楚人際盤,就會提案被「禮貌性忽略」。
 
4️⃣ Criteria for Success
定義「成功」的具體樣貌與衡量標準。
常見錯誤:大家口中「成功」的定義其實不一樣。
- KPI 是什麼?營收?滲透率?品牌能見度?
 - 時間軸是多久? 職場建議:初期只要釐清「你主管認為的成功」,你就已比多數人清楚方向。 → 成功的人知道遊戲規則,不猜規則。
 
5️⃣ Scope of Solution Space
界定解決方案的邊界。
不能無限想像,要知道哪些方向是「禁止區」。
例:「今年不做線下活動」、「合作對象限定台灣廠商」。
從小範圍出發、先做出信任感,是推案成功的關鍵。
→ 「Scope 愈發散,力量愈浪費。」
6️⃣ Constrains — 限制條件分析
問清楚資源配置:
- 要多少人、錢、時間?
 - 「好、便宜、快」三者不可兼得,必須取捨。
 
理解決策偏好遠比提出更多點子重要:
「缺錢」和「缺效果」是不同問題。
許多提案被拒,其實是忽略了這層限制。
另外,還有「隱性限制」——例如客戶不說他沒錢。
懂得問出「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能看穿表象需求。
7️⃣ Key Resources of Insight
要能判斷哪些資料「值得信任」。
- 公開資料是基本功。
 - 內部或付費資料是洞察的來源。
 - 訪問一位專家 ≠ 得到全貌,要建立專家網路。
 
避免伸手牌行為:
找專家前先自己查,整理出假設與框架,再問。
→ 「無準備的提問,只會浪費彼此的智商與時間。」
🧠 三、延伸理解與應用思路
- 限制愈多,成功率愈高,因為焦點更集中。
 - 問問題的過程,就是釐清現實與想像差距的過程。
 - 不同階段的職場人,能夠問出「對應層級的問題」,才會被視為有價值的思考者。
 - 框架的意義不是形式,而是讓思考「不亂跑」。
 
📘 四、個人心得反思
這個框架的精髓在於:問題本身就是決策品質的鏡子。
多數組織提案、會議失效,不是因為人笨,而是問題問錯。
若能養成習慣——
在行動前,先問:
「背景是什麼?誰在乎?成敗怎麼定義?限制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