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aul

React環境安裝記錄與React的首次坦誠相見

React環境安裝記錄與React的首次坦誠相見

環境需求:
Nodejs: https://nodejs.org/download/17
    nodejs是用來啟動babel與webserver
nodejs安裝後
node -v
可以用來查詢版本
v7.10.0
接著切換到範例的react-app目錄
標準的node-react app開發目錄下都會有pakcage.json
描述著相依的套件與環境的關系
package.json範例:
{
  "name": "badminton_fun_react",
  "version": "1.1.0",
  "author": "paul",
  "scripts": {
    "go": "open http://localhost:48761; npm run server",
    "e2e": "nightwatch",
    "test": "./node_modules/.bin/concurrently -k 'npm run server' 'npm run e2e'",
    "start": "npm run server",
    "server": "live-server public --host=localhost --port=48761"
  },
  "private": true,
  "devDependencies": {
    "concurrently": "^2.2.0",
    "live-server": "^1.2.0"
  },
  "dependencies": {
    "http-server": "^0.11.1"
  }
}
接著切換到package.json的同目錄下,執行
npm install
雖然看pakcage.json才幾個相依,但實際裝完,還是會有13x個套件被安裝到同層node-modules目錄
接著就啟動
npm start (yarn start)
註1:node install的時候,早上我老是遇到git的目錄問題No git binary found in $PATH #1389)
原本的相依套件寫的是    “live-server”: “git://github.com/acco/live-server.git”
這會要求你環境參數必須要有git的呼叫路徑,但我安裝了git-for-windows,也確認環境變數有設定,卻無法從powershell去透過nodejs呼叫,不知為啥
後來直接把live-server的參考變成版本號,這套就過了!
 註2: node start啟動的時候,我老是會出現error,細看log,也只看的到12 info lifecycle [email protected]~start: Failed to exec start script
因此猜測是start的時候有問題,後來發現原始的start語法是    “server”: “live-server public –host=localhost –port=3000 –middleware=./disable-browser-cache.js”
把–middleware的參數拿 掉就可以work了!但怎麼讓原語法正常運作,我不確定,因為這感覺是live-sever的機制,可能版本也有關系!
進入本文前:
專案目錄:
public就是我們ReactApp的程式根目錄,這我們在package.json的server start有把路徑名稱傳進去
裡面有index.html是首頁畫面
React之於元件
react app就是全部由元件(components)所組成,component,並非僅僅指的是UI的component,它們在同一個地方自我包含了markup, view logic, 甚至css
這個特性使得react component可以重覆被利用
註:react的資料流與互動性已經被嚴謹的定義。因此當元件的輸入一旦變動,框架就會自動重新刷新component。
這是react框架所保證的UI強健性(給定一組input,其相關的元件作為output,只要掛載在page上),就會永遠一致

元件之於類別

React的元件是extends自React.Component的ES6類別
我們參考成React 的變數。
每一個extends來的compoent類別,都會有獨立方法render(), render()也是唯一component必須一定要有的方法
React框架使用這個render方法的回傳值來決 定什麼要到page上
共有以下2種方式可創建React Component
1.
2.
render方法內,return包含的markup,這樣的用法不同於傳統的java script!
這種語法是利用了JSX(Java script eXtension syntax)。JSX是facebook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標準
使用JSX可以讓我們在component的view裡面直接撰寫與html熟悉的語法,縱使不是必要的作法
但教學中還是會滿常見的

JSX

React元件最終會渲染Html到瀏覽器上,因此render()方法的職責就是描述view該如何表現
React建置app的方式是透過假的dom,通稱虛擬dom(virtual DOM)後續會再詳細描述,
React允許我們在元件的內部使用java script來描述Html。
因此jsx就是被創造出來,讓我們可以使用java script來表現html時,能更貼近html
來看看以下的差異
java script 語法
1-1
1-2
JSX格式
2-1
2-2
因此我們說,JSX就是透過java script表達的一個輕量抽象層。其易讀性改善的效益非常巨大。也降低了新進開發人員的學習曲線

Babel

Babel是一個java script的Transpiler。Babel 轉換ES6的代碼到ES5
我們稱這個過程叫作transpiling。
我們享用es6的功能與好處,但至今仍必須確保僅支援es5的瀏覽器仍然能運作。
Babel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去瞭解JSX。Babel會編譯我們的jsx成ES5的js。讓我們的瀏覽器可以直譯與執行。
若我們要動態Babel進行transpile, 只需要告訴我們的java script runtime。我們的程式需要被Babel complie
當你的component程式都正常運作,page也正常宣告,console會show以下的訊息
You are using the in-browser Babel transformer. Be sure to precompile your scripts for production
為了快速測試,我們採用了in-browser的babel transpile,正式環境建議使用其他更合適的策略
 未完待續
將你的Nodejs React Web App Docker化

將你的Nodejs React Web App Docker化

假設目前已選用React的框架,我試驗的這套名叫https://github.com/zuiidea/antd-admin

方案目錄結構如下:

主要react程式都放在src的目錄下

node_modules是在npm install的時候,才會把相依套件安裝在這個目錄裡面

以下步驟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啟動一個node.js 的web server,將我們的react web啟動後,可以透過外部編修程式來除錯與開發

production環境,不需要另外開放目錄了,而且依正常nodejs 的production build,就也編譯好了,所以不會因為src的code異動而影響!

 

 

1.在webapp的根目錄,建立DockerFile (touch Dockerfile)

# You should always specify a full version here to ensure all of your developers
# are running the same version of Node.
FROM node:7.8.0

# Override the base log level (info).
ENV NPM_CONFIG_LOGLEVEL warn

# Install and configure `serve`.
RUN npm install -g serve
CMD serve -s build
EXPOSE 8000

# Install all dependencies of the current project.
COPY package.json /node-app/package.json
#COPY npm-shrinkwrap.json npm-shrinkwrap.json
# The -g switch installs the Express Generator globally on your machine so you can run it from anywhere.
RUN cd /node-app;npm install

# Copy all local files into the image.
COPY . /node-app

# Build for production. 正式機時,要解除註解重建images,不然會大大影響效能
# RUN cd /node-app; npm run build

2. 建立Docker Images

docker build -t react-test-docker .

3. 啟動Docker Container(註,因為沒有標記production build,所以要指定start的路徑,start後,要加上prefix參數,指定你的web app目錄)
sudo docker run -d \
            -v /mnt/nodejs-app/mesodashboard/antd-admin-dashboard/src:/node-app/src \
            -p 8000:8000 \
            –name react-test-server \
            react-test-docker \
            npm start --prefix /node-app
[Design Pattern] 簡單工廠與工廠方法模式

[Design Pattern] 簡單工廠與工廠方法模式

近期雖然已經從c#轉向python,但發現可以用到OO的地方,可以建造工廠的情境也非常地多,索性把之前的文章拿來反覆咀嚼,挺有趣

這一篇雖然是2010年寫的,介紹重量級的工廠模式-定義來自於深入淺出設計模式一書,而本例重新構思案例,適圖舉一反三 😛

 

前幾篇提到了三個不同型式的Design Pattern,分別是Strategy(角色扮演)、Observers(Blog Rss)以及Decorator(早餐店)。傳送門

可以發現,在現有的OO法則下,可以達到在類別設計與使用上的彈性與擴充

我們可以在執行期new出一個具有彈性的具像類別以及透過各種型式來動態地變更物件

 

因為透過介面來操作物件,在類別的操作變得彈性了

就像先前角色扮演的例子一樣,可以new一個Character類別,叫作弓箭手的”角色”

Character Mary = new Archer(); //宣告一個角色叫作Mary,給予他具象的弓箭手類別

上述看到,當『new』的時候,就要聯想到『具象』

什麼是具象?

1

上圖中抽象與具象剛好是一種相對的關係,我們透過不同的具象類別(不同職業的角色)來描述所謂的角色

具象類別就是我們要真正”實體化”的類別,當我們使用new的時候,雖然透過Character作為介面讓程式具有彈性,但是我們還是得建立具象類別(Archer)的實體。

所以用的確實是實踐,而不是介面。這是一個好問題,程式綁著具象類別,將導致程式容易損壞且沒有彈性!

 

為什麼??當有一群相關的具象類別的時候,通常會寫出這樣的程式:

  Character Mary;
  int select=1; //選擇不同職業的角色
   
         if (select==1)
         {
             Mary = new Archer();
         }else if(select==2)
         {
             Mary = new Knight();
         }else if(select==3)
         {
             Mary = new Magician();
         }

有一大堆不同的角色類別,但是必須要到執行期才知道該實體化哪一個職業!

當看到這樣的程式碼,一旦有變動或擴充,就必須打開這個源始碼,加以檢視與修改。通常這樣修改過的程式碼,將造成部份系統更難以維護與更新,而且也有犯錯的可能性。

 

然而,在技術上,new這個字眼沒有問題,真正的犯人是『需求的改變』,以及這個的改變對new的影響力!

回顧一下裝飾者模式所說的關閉開放法則。

類別應該開放,以便擴充;應該關閉,禁止修改

如果針對介面寫程式,可以隔離掉以後系統可能發生的一大堆改變。
介面可以透過多型進行新類別的實踐,而不需要動到原本的程式碼。
但是當程式碼使用了大量的具象類別時(例如角色的職業),那麼一互加入新的具象類別,就必須改變程式碼。

也就是說程式並非『對修改關閉』。當想要擴充新的職業,竟然要重新開放應該封閉的程式碼。

那麼解決方法並不是無跡可尋的,回想看看第一個OO守則

找出會改變的地方,然後將這部份抽離出來

剛好可以用來處理我們的老朋友『改變』!

 

首先,找出會改變的東西。

 

先來個情境:

現在假如我們仍然是一個手機的開發商,目前有一個提供手機製造並出貨的服務,現在準備發展手機銷售部門,為了實行需求導向

這間公司由不同的手機款式需求,建立原型,再實行製造流程並出單。

身為這間手機製造商的訂單系統開發者,程式碼可能會這麼寫:

  CellPhone orderCellPhone(){
      CellPhone cellphone= new CellPhone(); //建立手機原型(確定硬體設計圖與軟體規格)
    
      cellphone.design();  //動工設計
      cellphone.modeling(); //動工建模
      cellphone.combine(); //動工組合手機
      cellphone.box(); //動工包裝
      return cellphone;  //出貨
  }

註:為了讓系統有彈性,我們會希望CellPhone是一個抽象類別或介面,但是這樣的話,這些類別或介面就無法實體化了…註2,軟體的安裝在組合手機的以後會安裝上去(裡面又呼叫了install()方法)

但是當我們需要更多型式的手機…這時勢必增加一些程式碼,來決定適合的手機具象類別,然後製造這隻手機:

假如有三款型式,分別是Business(商用)、Sport(戶外防水)、Normal(陽春款)

程式碼就會變成:

 CellPhone orderCellPhone(String style){
     CellPhone cellphone;
     if (style.equals("Business")){
         cellphone= new BusinessPhone();  //實踐商用手機
     }else if (style.equals("Sport")){
         cellphone= new SportPhone();     //實踐運動手機
     }else if(style.equals("Normal")){
         cellphone= new NormalPhone();    //實踐陽春手機
     }
  
     cellphone.design(); //設計
     cellphone.modeling(); //建模
     cellphone.combine(); //組裝
     cellphone.box(); //包裝
     return cellphone;
 }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壓力來自於必須快速推出更多型式與型號的手機。而新款的Sport手機要上市,舊款的Sport也要因此從型錄中下市:

  CellPhone orderCellPhone(String style){
  CellPhone cellphone;
  if (style.equals("Business")){
      cellphone= new BusinessPhone();
  //}else if (style.equals("Sport")){  //舊款要下市的手機
  //    cellphone= new SportPhone();
  }else if (style.equals("Music")){   //新款的音樂手機
      cellphone= new MusicPhone();
  }else if (style.equals("Sport2")){  //2代的Sport手機
      cellphone= new Sport2Phone();   
  }else if(style.equals("Normal")){
      cellphone= new NormalPhone();
  }
   
  cellphone.design(); //設計
  cellphone.modeling(); //建模
  cellphone.combine(); //組裝
   cellphone.box(); //包裝
   
  return cellphone;
   
  }

此程式碼並沒有對修改封閉,看到了嗎?如果手機開發商一改變型錄,供應不同的機型,就得修改那些if else。這裡假以時日一遇到改變,就必須一改再改。

而不想改變的地方是設計、建模與組裝的流程,因為手機的製造流程都持續不變,所以這部分的程式碼不會改變,只有手機的需求的款式用途會改變。

所以很明顯,如果實體化某些具像類別(例如音樂手機、運動手機…etc)將使orderPhone( )出問題,而且也無法對它修改關閉,但是目前已經知道哪些會變哪些是不變的,所以是時候來使用封裝了!!

 

首先要先封裝建立物件的程式碼!記得,封裝的目標總是那些最常改變的地方,要把建立物件的程式碼從orderPhone方法中抽離,然後將部分的程式碼搬到另一個物件中,這個新物件只管如何製造手機的原型,如果一旦任何物件想要製造手機原型,找它就對了!

稱這個新物件為『工廠』:PhoneFactory

工廠是負責建立物件的細節,一旦有了PhoneFactory,OrderPhone就變成了PhoneFactory的客人,當需要建立手機的時候,就叫手機工廠做一個。

而以後orderPhone就不需要知道音樂手機還是商用手機,orderPhone只需要從工廠得到一隻手機原型,而這個手機實踐了CellPhone的介面,以呼叫設計、建模、組裝方法,來完成手機。

 

先來建立一個簡單的手機工廠,要先從工廠本身開始,定義一個類別,為所有手機封裝建立物件的程式碼。程式碼就像這樣:

   class PhoneFactory
   {
       public CellPhone createCellPhone(string style){
           CellPhone cellphone = null;
           if (style.equals("Business"))
           {
               cellphone = new BusinessPhone();
               //}else if (style.equals("Sport")){ //舊款要下市的手機
               //    phone = new SportPhone();
           }
           else if (style.equals("Music"))
           {   //新款的音樂手機
               cellphone = new MusicPhone();
           }
           else if (style.equals("Sport2"))
           {  //2代的Sport手機
               cellphone = new Sport2Phone();
           }
           else if (style.equals("Normal"))
           {
               cellphone = new NormalPhone();
           }
    
           return cellphone;
       }
   };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似乎只是將問題搬到另一個物件罷了,問題依然存在啊?

提醒一下,OO中封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reuse,雖然目前只看到orderCellPhone()方法是他的客人,然而,可能還有CellPhoneShopMenu類別,會利用這個工廠來取得手機的描述與單價。可能還有宅配的功能需要它,會有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手機(CellPhoneShop)。所以把建立手機的程式碼包裝進一個類別,當以後實踐改變時,只需要這個類別即可。

 

接著是該來修改客人這一邊的程式碼了

  public class CellPhoneSale
  {
      CellPhoneFactory factory;
   
      public CellPhoneSale(CellPhoneFactory factory)
      {
          this.factory = factory;
      }
   
      public CellPhone orderCellPhone(String style)
      {
          CellPhone cellphone;
   
          cellphone = factory.createCellPhone(style);
   
          cellphone.design(); //設計
          cellphone.modeling(); //建模
          cellphone.combine(); //組裝
          cellphone.box();//包裝
   
          return cellphone;
      }
  }

 

看到第三行,我們為CellPhoneSale加上一個變數,以便記錄CellPhoneFactory,同時在建構式的時候,將一個Factory的參數帶入(就類似於前幾個Design Pattern實作時的方式。

再看到第14行,我們不再使用具象實體化,而是把new代換成工廠的方法了!

 

上述就是簡單工廠(SimpleFactory)!!但很遺憾,這不是設計模式,這只是一種coding的習慣!常有人誤認這個就是工廠模式的精髓。不過不要因為簡單工廠不是一個真正的模式,就忽略了它的用法。先來看看新版本的手機店的類別圖。

 

2

 

客戶–>工廠–>產品(抽象)—>產品實踐。這樣的關係可以讓具象產品都必須實踐CellPhone的介面(抽象類別也算,這邊是泛指實踐某個超型態(可以是介面或類別)),無呰以來就可以被工廠建立並傳回給客戶。

各種型式的手機都可以override 超類別的方法,實踐自己的製作方式。

 

工廠模式完了嗎?

接下來登場的是兩個重量級的模式,然後他們都是工廠…而手機只會愈來愈多…,接著看吧!

 

事業愈做愈大,手機開發經營有成,擊敗了其他的手機開發商,現在大家都希望產業移植,到大陸開分公司處理大陸的手機銷售,而大陸也有一個製造工廠(地區性質不一定),去賺更多的錢。產業準備複製,不過除了我們,經營者也會開始擔心!到大陸設廠的品質會不會下降呢?,會不會搞糟了原本的品質水準呢?因此希望大陸那邊都能利用自己的程式碼,好讓手機製造的流程不會改變。這樣在未來甚至可以把所有的生產流程都移到大陸,不過剛開始嘛,台灣工廠專門快速回應台灣的客戶,而大陸客戶由大陸工廠負責快速回應製作手機。

剛剛好呢,已經有一個作法,如果利用CellPhoneFactory,寫出二種不同的工廠,分別是ChinaCellPhoneFactory以及TaiwanCellPhoneFactory,那麼各地的手機商,就都有適合的工廠可以使用。這是一種作法…來看看會變成什麼樣子!

  TaiwanCellPhoneFactory twFactory = new TaiwanCellPhoneFactory();
  CellPhoneSale twSale = new CellPhoneSale(twFactory);
  twSale.orderCellPhone("MusicPhone");
   
  ChinaCellPhoneFactory caFactory = new ChinaCellPhoneFactory();
  CellPhoneSale caSale = new CellPhoneSale(caFactory);
  caSale.orderCellPhone("MusicPhone");

透過建立台灣工廠,然後建立一個台灣銷售部來處理台灣的訂單,將台灣工廠放到建構式參數中,當製造手機時,就會產生台灣區的手機

然而在推動不同地區的工廠時,經營者漸漸地發現,兩岸三地的喜好差異不小,所以公司在大陸建立了一個經營團隊,專門負責大陸手機的販售

他們調查大陸的需求以後,發現手機除了簡繁體外,他們對於手機的系統、功能、組件、包裝,配件都有不同的需求,擁有屬於自己地區性的手機原型(需求產生的),而推廣工廠的時候,發現不同的手機銷售部門雖然是用我們的手機,但是在製造上仍有不同的作法。所以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框架,把不同的區域性的建立手機原型、製造與銷售手機綑綁在一起,卻又不失彈性。在建立簡單工廠之前,製造手機的程式碼綁在CellPhone Sale中,但這麼做卻沒有彈性。那麼怎麼做才能魚與熊掌兼得呢?

 

給不同銷售地區使用的原型框架

嗯…有個作法可以讓區域差異的手機活躍於CellPhoneSales類別,同時讓這些不同地區的分公司,依然可以自由製作該區域的產品組合。

 

首先,先把createCellPhone放回CellPhoneSale之中,不過要設定成抽象方法,然後要將地區性的銷售寫一個CellPhoneSale的次類別

來看看變了哪些東西。

  public abstract class CellPhoneSale
   {
       public CellPhone orderCellPhone(String style)
       {
           CellPhone cellphone;
  
           cellphone = createCellPhone(style);
  
           cellphone.design(); //設計
           cellphone.modeling(); //建模
           cellphone.combine(); //組裝
           cellphone.box();//包裝
  
           return cellphone;
       }
  
       public abstract CellPhone createCellPhone(String style);
   }

現在CreateCellPhone被移回了CellPhoneSale,而且工廠方法必須宣告為抽象方法。CellPhoneSale類別要宣告成抽象的

因此現在已經有一個CellPhoneSale作為超類別,讓每個區域型態(Taiwan、China),都繼承這個CellPhoneSale,每個次類別各自決定如何製造手機。看看要如何進行吧

 

目前處理手機銷售類別已經有一個不錯的訂單系統,由orderCellPhone()方法負責處理訂單,不過在地區性差異上,是要讓createPhone能因應改變,我們希望對訂單的處理能夠一致。

而各區域手機銷售單位之間的差異,在於製作手機原型上的差異(例如台灣有較高階的商務手機2代也有娛樂手機,但大陸沒有娛樂手機,而有運動手機)。

,做法就是讓大陸與台灣的分公司各個次類別去定義自己的createCellPhone()方法,所以會有一些CellPhoneSale的具象次類別,每個次類別都有自己區域不同的需求差異。

這仍然適用於CellPhoneSale框架,和orderCellPhone合作無間。

3

新的定義是每個次類別都會推翻createCellPhone方法,具有自主權地去定義自己區域需求建立原型的方法,同時使用CellPhoneSale所定義的orderCellPhone的方法,甚至可以把orderCellPhone宣告成final,以防止被分公司推翻訂購流程。

而利用不同地區的次類別,createCellPhone方法就會建立不同區域性的手機。

關於這方面,從CellPhoneSale的orderCellPhone方法觀點來看,此方法被宣告在抽象的類別內,但是在具象的次類別中實踐,雖然orderCellPhone對CellPhone物件做了許多事

但是它『並』不知道,這個CellPhone物件的具象類別為何。這正是鬆綁的一種行為(decouple)!當orderCellPhone呼叫createCellPhone()的時候,不同區域次銷售單位類別將負責透過不同的需求建立手機原型。而當然是由不同區域各自決定手機的需求來建立原型。

雖然次類別不是即時做出這樣的決定,但是嚴格說來,是由不同區域性的手機客戶決定到買,而決定了手機的區域需求。

來建立分公司吧…

  public abstract class CellPhoneSale
  {
      public CellPhone orderCellPhone(String style)
      {
          CellPhone cellphone;
 
          cellphone = createCellPhone(style);
 
          cellphone.design(); //設計
          cellphone.modeling(); //建模
          cellphone.combine(); //組裝
          cellphone.box();//包裝
 
          return cellphone;
      }
 
      public abstract CellPhone createCellPhone(String style);
  }
 
 
 
 
  public class ChinaCellPhoneSale :  CellPhoneSale
  {
      public override CellPhone createCellPhone(String style)
      {
          if (style.Equals("Business"))
          {
              return new caBusinessPhone(); //第1代的商務手機
          }
          else if (style.Equals("Music"))
          {   //音樂手機
              return new caMusicPhone();
          }
          else if (style.Equals("Sport"))
          {  //1代的Sport手機
              return new caSportPhone();
          }
          else
          {
              return null;
          }
      }
  }
 
  public class TaiwanCellPhoneSale : CellPhoneSale
  {
      public override CellPhone createCellPhone(String style)
      {
          if (style.Equals("Business2"))
          {
              return new twBusiness2Phone(); //第2代的商務手機
          }
          else if (style.Equals("Music"))
          {   //音樂手機
              return new twMusicPhone();
          }
          else if (style.Equals("Entertainment"))
          {  //娛樂手機
              return new twEntertainmentPhone();
          }
          else
          {
              return null;
          }
      }
  }

靠近一點來看…是在何時宣告了工廠方法?答案是…

abstract CellPhone createCellPhone(String style);

這一行專門處理物件的建立,並將這樣的行為包裝起來,放在次類別中。走類別的程式碼(orderCellPhone)會用到次類別的程式碼(createCellPhone),但是藉由工廠方法,超類別和次類別之間的關係被鬆綁了呢。

 

前面講了這麼久,有沒有發現一直都忽略了手機本身?如果手機本身沒有定義,那有店也賣不了東西。現在就來實踐手機:

  class CellPhone
  {
      //每款手機都有名稱、硬體規格(簡化)、作業系統軟體(簡化)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Hardware;
      public string OS;
 
      //總公司規定的基本流程。
      public void design()
      {
          Console.WriteLine("doing Design Process....");
      }
 
      public void modeling()
      {
          Console.WriteLine("doing Modeling Process....");
      }
 
      public void combine()
      {
          Console.WriteLine("doing Combine Process....");
      }
 
      public void box()
      {
          Console.WriteLine("doing Boxing Process....");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class caBusinessPhone : CellPhone
  {
      public caBusinessPhone()
      {
          base.Name = "China Business CellPhone";
          base.OS = "Android 1.5";
          base.Hardware = "電阻式營幕";
      }
 
      public override void box()
      {
          //大陸分公司銷售單位認為要推翻了原本的包裝方式,採用大陸的包裝流程,符合他們的風格。
          Console.WriteLine("doing China Boxing Process....");
      }
 
  }
 
  class twBusiness2Phone : CellPhone
  {
      public twBusiness2Phone()
      {
          base.Name = "Taiwan Business2 SmartPhone";
          base.OS = "Android 2.0";
          base.Hardware = "電容式營幕";
      }
  }

其他完整的程式則不實作,請以上類推即可。

等很久了嗎?手機該上市啦!來製造一些手機吧!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建立兩間不同的分公司
          CellPhoneSale TaiwanSale = new TaiwanCellPhoneSale();
          CellPhoneSale ChinaSale = new ChinaCellPhoneSale();
  
          //
          CellPhone cellphone = TaiwanSale.orderCellPhone("Business2");
          Console.WriteLine("gipi 訂了一個" + cellphone.getName() + "手機!");
  
  
          CellPhone cellphone2 = ChinaSale.orderCellPhone("Business");
          Console.WriteLine("pou 訂了一個" + cellphone2.getName() + "手機!");
  
          Console.ReadKey();
      }
  }

是的,執行以後呢?

4

 

終於該來定義工廠模式了!當然假如都看到這邊了,你一定有一些想法:

工廠模式會把物件建立的過程封裝起來,來看看類別圖:

3

建立者(Creator)類別,其中能夠產生產品的類別稱為具象建立者。而當中的createCellPhone方法(具象類別中的哦),正是工廠方法,用來製造產品

 

而另外就是產品類別,CellPhone定義了手機,然後實際將要製造出來的手機原型都會繼承他。(像business、business2型的手機)

其實我們看到一個orderCellPhone將一個工廠方法聯合起來,然而這也可以視為是一種平行框架,他們同樣都是由抽象類別,再去實作許多具象的次類別

而每個次類別都有自己特定的實踐方式。TaiwanCellPhoneSale就是封裝台灣區域性手機的知識,大陸地區性手機的知識則由ChinaCellPhoneSale來封裝。

 

深入淺出一書定義:Factory Method Design Pattern (工廠方法模式)

定義了一個建立物件的介面,但由次類別決定要實體化的類別為何者,工廠方法讓類別把實體化的動作交由次類別進行。

5

為什麼常常會誤解呢?工廠方法的模式能夠封裝具象型態的實體化。如上圖,任何其它方法,都可能使用到這個工廠方法所製造出來的產品

但只有次類別真正實現了這個工廠方法,產生出物件。

常常有人會說,工廠方法讓次類別決定要實體化的類別為何者,但這邊所謂的決定並不是指模式允許次類別本身在執行期做決定。

而是指建立者類別的程式碼在撰寫時,不需要知道實際建立的產品是何者,選擇了使用哪個次類別,自然就決定了實際建立的產品為何了。

而要搞清楚的是,我們建立的大陸與台灣的分公司(TaiwanSale、ChinaSale),究竟與利用簡單工廠有何不同?它們真的很類似,但,用法不一樣。

雖然每個具象分公司的實踐看起來很像是簡單工廠,但是這裡工廠方法模式必須是繼承自一個類別,此類別有一個抽象方法createCellPhone()。

再由每個分公司自行負責createCellPhone()方法的行為。在簡單工廠中,工廠是另一個物件,由超類別CellPhoneSales所使用。

 

還不清楚嗎?次類別(TaiwanCellPhoneSale、ChinaCellPhoneSale)看起來真的很象簡單工廠吧?,簡單工廠不同的是,它把全部的事情都在一個地方處理掉了

然而工廠方法是建立一個框架,讓次類別決定要如何實踐。比如說好了,在工廠方法中orderCellPhone方法提供了一般的框架,以建立手機原型。

orderCellPhone依賴工廠方法建立具象類別,並產生出實際的手機,可以由繼承CellPhoneSale類別,決定實際製造出的手機是哪種區域特色。

簡單工廠的做法可以將物件的建立封裝起來,但是不具備工廠方法的彈性,因為簡單工廠不能改變正在建立的產品!

 

本例中採用了台灣跟大陸的區域性,既使只有一個concreteCreator,工廠方法模式仍然很有用,因為我們將產品的實踐與使用予以decouple(鬆綁)

如果增加了產品的實踐,Creator並不會受到影響,因為Creator與ConcreteProduct之間並沒有緊密的結合綑綁。

 

工廠將建立物件的程式碼封裝集中在一個物件或行為中,可以避免程式碼的重複,並更方便以後的修改,

也意味在進行物件實體化時,只會用到介面,而不再依賴具象類別。這正是幫助針對介面寫程式,而不是針對實踐寫程式。

然而,在工廠方法模式之中,不可避免的仍然必須使用具象類別,實體化真正的物件不是嗎?

 

事實上還有相依性的謎題沒有解呢…

 

我們常直接實體化一個物件,就是在依賴具象類別,如同本最一開始的角色扮演案例,或是手機分公司案例

假如不知道工廠方法模式的話,那就會在一個類別中去new新物件,去實體化所有的手機或是角色物件,而不是委由工廠製造。

以手機分公司為例,假如一個手機分公司完全依賴所有的手機物件(因為直接在CellPhoneSale類別去建立手機),那麼一旦類別的實踐方式改變了,就要去

修改這個手機分公司的程式。這正是依賴具象類別(產品類別)的實例,相依性如下圖。

6

 

本書精華來了…

OO守則:請依賴抽象類別,不要依賴具象類別!

這有一個專有名詞叫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這很酷,程式碼減少對於具象類別的依賴是件好事,這守則聽起來滿像請對介面寫程式那個守則,然而,本守則是指不要讓高階元件(公司)依賴低階元件(產品)

不論高低階,兩者都應該相依於抽象類別!

所以這樣的相依性該如何解決呢?回想一下工廠方法,針對產品去建立一個抽象的類別,再由產品的具象類別去實作各自的方法

7

看看上面,目前高階元件(CellPhoneSale,以及這些手機(caMusicPhone、twBusiness2Phone等)都依賴了CellPhone抽象,而遵循這個OO守則

工廠方法模式正是最有威力的技巧之一。

那為什麼會有Inversion呢?走一次我們思考問題的流程吧!以書中的例子為例,假如現在要開一間pizza店

你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pizza店,那產品是什麼呢?因此要做出來的產品就是pizza,但是你不想讓pizza店依賴pizza產品,不然將全部依賴具象類別。

所以要開始反轉,先從pizza開始,能抽象成什麼類別呢?

對!就是pizza(抽象)類別,那要這麼做,必須靠一個工廠來取出這些pizza的具象類別,一旦這樣做,各種具象pizza的產品就只能依賴一個抽象了。

那pizza店呢?也會依賴那個抽象。

 

關於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有一些指導方針(見原書)

1.變數不可以持有具象類別的參考(如果使用new,就會持有具象類別的參考,這時請改用工廠避開)

2.不要讓類別繼承自具象類別(請繼承自一個抽象或介面)

3.不要讓次類別中的方法override超類別中的方法。(如果這樣,就不是一個真正適合被繼承的抽象)

要盡量去達到,而不是隨時都要遵行,有趣的是我們常常直接實體化具象類別,那就是字串物件(字串型態是參考型別),但這個合理嗎?

很合理,因為字串不會改變(假如我們將指派新的字串時,其實只是將原本的指標指向新的字串物件的位址)

 

後記:工廠模式還沒完,本篇依然延續先前,在閱讀過深入淺出設計模式一書後,以C#實作程式碼並重新構思案例來輔佐自己理解,工廠模式是個精華

要吸收要反覆地閱讀與體會,不過很高興又學會了一個設計模式。然而為什麼工廠模式還沒完?因為還有一個抽象工廠模式等著我。

不過這波未平,先別躁進,能體會出本工廠方法模式以後,再進到下一個模式也永遠不遲呢。玩玩看吧。

[記錄] python 3.x版安裝在CentOS 7(與python2.7併存)與安裝python虛擬環境

[記錄] python 3.x版安裝在CentOS 7(與python2.7併存)與安裝python虛擬環境

最近常常在多個環境中要建置python多版本相容的環境,主因是我們的專案是3.5版,但linux原生已經有2.7版本

$ wget https://www.python.org/ftp/python/3.5.x/Python-3.5.x.tgz

$ tar xzf Python-3.5.1.tgz
cd Python-3.5.1
./configure
make

$ sudo make altinstall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都要安裝一些必要的套件,遇到套件相依的問題,我建議要安裝virtualenv

通常透過pip就可以進行安裝,只是若我們沒有root的權限的話,而sudo又認不得pip指令時(command not found)怎麼辦呢?

常見錯誤:PermissionError: [Errno 13] Permission denied: ‘/usr/local/lib/python3.5/site-packages/virtualenv.py’

 

以下一個解法提供記錄:

1.切換到user的home目錄~/

cd ~

2.編輯.bashrc檔

sudo nano ~/.bashrc

3.在最下面alias區塊貼上,python版本路徑依個人安裝狀況調整:

alias python3=’/usr/local/bin/python3.5′
alias pip3=’/usr/local/bin/pip3.5′
alias sudo=’sudo ‘

4.使alias變更生效

source .bashrc

 

透過virtualenv建立虛擬環境

PS..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們統一指定3.5版本了,為什麼還是要安裝虛擬環境呢?

我的想法主要是至少要將開發環境、測試環境、正式環境盡可能獨立。

開發的時候,像是可能會要嘗試新的套件安裝了新的函式庫或是導入ai模組套件等等

或是當我們必須handle不同版本的產品程式碼時,環境的一致性對於重現問題是有助於我們專注在產品程式碼本身的焦點上!

因此無論如何,都建議安裝!!這是個好習慣!

  1. sudo pip3 install virtualenv
  2. 在專案所存存的目錄(e.g. /home/user/projects/) 執行 $ virtualenv -p python3.5 xxxxxx
  3. 啟用 source xxxxxx/bin/activate

這樣,就可以用虛擬環境安裝好獨立的套件囉…

 

其中我有遇到在virtualenv安裝requirement.txt時,出現

Command “python setup.py egg_info” failed with error code 1 in /tmp/pip-build-vozt3r98/mysqlclient/

若你在centos的話,可以透過安裝mysql dev套件到linux上解決這個問題

yum install mariadb-devel

若是在Ubuntu的話,請參考之

apt-get install libmariadbclient-dev
[Effective Python] 情境:優先使用輔助類別而非使用字典或元組來管理記錄

[Effective Python] 情境:優先使用輔助類別而非使用字典或元組來管理記錄

Python的內鍵字典型別(Dictionary Type)對於維護一個物件生命期的動態內部狀態來說,非常useful。

舉例來說,,假如我們有一個銀行帳本,須要記錄客戶的存款與記錄,但我們事先並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那我們可能設計以下類別,透過字典來將這些名字記錄起來:

class BankBook( 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self._history = {}

    def add_customer(self, name):
        self._history[name] = []

    def save_money(self, name, amount):
        self._history[name].append(amount)

    def draw_money(self, name, amount):
        self._history[name].append(-1 * amount)

    def show_balance(self, name):
        moneys = self._history[name]
        return sum(moneys)

這個類別的使用方式很簡單:


book = BankBook()
book.add_customer('paul')
book.save_money('paul', 1200)

book.save_money('paul', -200)

print(book.show_balance('paul'))

字典因為太容易使用,以至於有過度擴充它們而寫出脆弱code的風險

例如,我們面臨了一個新的需求而要擴充這個類別,誐們希望記錄不同幣別的帳戶,我們可以修改看看,試著將_history也變成字典,用於區分不同的幣別


class CurrencyBankBook( 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self._history = {}

    def add_customer(self, name):
        self._history[name] = {} #原本串列變成字典

    def save_money(self, name, currency_name , amount):
        by_currency = self._history[name]
        currency_book_list = by_currency.setdefault(currency_name, [])
        currency_book_list.append(amount)

    def draw_money(self, name, currency_name, amount):
        self.save_money(name, currency_name, -1 * amount)

    def show_balance(self, name, currency_name):
        if not currency_name:
            raise ValueError("currency_name can't be empty")
        currency_book_list = self._history[name]
        if isinstance(currency_book_list, dict):
            if currency_name in currency_book_list.keys():
                return sum(currency_book_list[currency_name])

        raise ValueError( "currency_name not exist!!" )

這看起來變化不大,只是在於history的處理與查找上增加了一點複雜度,但仍在可以處理的範圍內,使用方式依然很簡單。

book = CurrencyBankBook()
book.add_customer('paul')
book.save_money('paul', 'ntd', 1200)
book.draw_money('paul', 'ntd', 1000)
book.save_money('paul', 'us', 300)
book.draw_money('paul', 'us', 200)

print("ntd-balance:%s" % book.show_balance('paul', 'ntd'))
print("us-balance:%s" % book.show_balance('paul', 'us'))

現在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需求再次改變了,目前我們想要記錄每一次存款的時間點與備註,像網路銀行查詢帳戶記錄的時候,都會有每個交易時間點的餘額資訊

實作這種功能的方式之一就是變更最內層的字典,將幣別映射到的金額使用元組(tuple)來作為值。

我們改寫類別如下:

class AdvCurrencyBankBook( 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self._history = {}

    def add_customer(self, name):
        self._history[name] = {} #原本串列變成字典

    def save_money(self, name, currency_name , amount, time=None, memo=""):
        by_currency = self._history[name]
        currency_book_list = by_currency.setdefault(currency_name, [])
        currency_book_list.append((amount, datetime.now() if time == None else time, memo))

    def draw_money(self, name, currency_name, amount, time=None, memo=""):
        self.save_money(name, currency_name,-1 * amount, time, memo)

    def show_balance(self, name, currency_name, balance_time=datetime(2017, 9, 22, 10, 55, 00)):
        if not currency_name:
            raise ValueError("currency_name can't be empty")
        currency_book_list = self._history[name]
        if isinstance(currency_book_list, dict):
            if currency_name in currency_book_list.keys():
                return sum([amount for amount, datetime, memo in currency_book_list[currency_name] if datetime <= balance_time])
        raise ValueError( "currency_name not exist!!" )

book = AdvCurrencyBankBook()
book.add_customer('paul')
book.save_money('paul', 'ntd', 1200, time=datetime(2017, 9, 21, 10, 55, 00))
book.draw_money('paul', 'ntd', 1000, time=datetime(2017, 9, 22, 10, 55, 00))
book.save_money('paul', 'us', 300, time=datetime(2017, 9, 21, 10, 55, 00))
book.draw_money('paul', 'us', 200, time=datetime(2017, 9, 22, 10, 55, 00))

print("ntd-balance:%s" % book.show_balance('paul', 'ntd', balance_time=datetime(2017, 9, 21, 23, 59, 59)))
print("us-balance:%s" % book.show_balance('paul', 'us', balance_time=datetime(2017, 9, 21, 23, 59, 59)))

雖然對於save_money跟draw_money來說,只是多加一個參數,並把值變成一個元組(tuple)。但現在balance開始要用迴圈開始查找條件資料。這個類別使用方式也更加困難了。

包含位置引數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容易弄清楚,例如:book.draw_money(‘paul’, ‘us’, 200, datetime(2017, 9, 22, 10, 55, 00))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複雜情況出現時,就知道該是時候放棄字典與元組了,應是改為使用型別階層架構的類別的時候了

當我們發現記錄工作變得複雜,就將它拆解成多個類別。這讓我們得以提供定義更好的介面,用較好的方式來封裝資料。

重構一下吧!

Effective Python建議我們可以從依存樹(dependency tree)的底部開始改寫為類別,也就是單一次交易,對於這種簡單的資訊來說,使用一個類別似乎太過,而一個元組(tuple)看起來好像比較適當

if isinstance(currency_book_list, dict):
    if currency_name in currency_book_list.keys():
        return sum([amount for amount, datetime, _ in currency_book_list[currency_name] if datetime <= balance_time])

問題在於一般的元組是位置型的指派方式。當我們想要更多的資訊關聯到幣別帳戶,像是我們已經定義的memo備註,就得重新再改寫那個三元組。讓程式碼知有n個項目存在
在此我們可以使用_(底線變數名稱為,來unpack並直接skip掉(撈英文?)

這種將元組擴充得來越長的模式,就類似越來越多層的字典。只要發現元組的長度超過了二元組,就應該考慮namedtuple了
collections模組內的namedtuple可以位置引數或關鍵字引數的方式來建構,讓欄位可以以具名的屬性來存取

import collections
Transaction = collections.namedtuple('Transaction', ('amount', 'time', 'memo'))

def save_money(self, name, currency_name , amount, time=None, memo=""):
		by_currency = self._history[name]
		currency_book_list = by_currency.setdefault(currency_name, [])
		currency_book_list.append(Transaction(amount, datetime.now() if time == None else time, memo))

def show_balance(self, name, currency_name, balance_time=datetime(2017, 9, 22, 10, 55, 00)):
	if not currency_name:
		raise ValueError("currency_name can't be empty")
		currency_book_list = self._history[name]
		total = 0
		if isinstance(currency_book_list, dict):
			for data in currency_book_list[currency_name]:
				if data.time <= balance_time:
					total += data.amount
					return total
		raise ValueError( "currency_name not exist!!" )

namedtuple比tuple更具體,使用上可以寫出較易維護的程式碼,但是仍有其限制

  1. 無法為namedtuple類別指定預設的引數。如果資料特性有許多選擇性的特性。那這就會使得它們變的過於笨重。
  2. namedtuple實體的屬性仍然可透過數值的索引與迭代來存取。特別是在對外提供的api中,這可會導致非預期的使用,讓你在之後更能以改寫成一個真正的類別。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import collections

Transaction = collections.namedtuple( 'Transaction', ('amount', 'time', 'memo') )

class Account( 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self._history = []

    def save_money(self, amount, time=None, memo=""):
        self._history.append( Transaction( amount, datetime.now() if time == None else time, memo ) )

    def draw_money(self, amount, time=None, memo=""):
        self.save_money( -1 * amount, time, memo )

    def get_balance(self, balance_time=datetime.now()):
        total = 0
        for transaction in self._history:
            if transaction.time <= balance_time:
                total += transaction.amount
        return total


class Customer( 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self.__account = {}

    def currency_account(self, currency_name):
        if currency_name not in self.__account:
            self.__account[currency_name] = Account()
        return self.__account[currency_name]

    def show_balance(self):
        for name, account in self.__account.items():
            print( "%s-balance:%s" % (name, account.get_balance(datetime.now())) )


class ObjectBankBook( 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self.__customer = {}

    def customer(self, name):
        if name not in self.__customer:
            self.__customer[name] = Customer()
        if isinstance( self.__customer[name], Customer ):
            return self.__customer[name]

這些類別的行數幾乎是之前實作的double,但程式碼比較容易閱讀與維護。

book = ObjectBankBook()
paul = book.customer( 'paul' )
usAccount = paul.currency_account('us')
usAccount.save_money(1200)
usAccount.draw_money(300)

ntdAccount = paul.currency_account('ntd')
ntdAccount.save_money(400)
ntdAccount.draw_money(200)
paul.show_balance()

us-balance:900
ntd-balance:200

註:如果必要,你可以撰寫回溯相容的方法來協助將舊API的使用方式移植到物件階層架構的新方式。

 

[Effective Python] 情境:考慮使用產生器而非回傳串列

[Effective Python] 情境:考慮使用產生器而非回傳串列

考慮一種情境,在python中,我們常常會設計一些function來查找串列中match的資料。

例如以下的程式,我們希望找出int串列中,符合特定值的所在位置,若我們按照傳統的寫法,最簡單的就是走訪所有的項目,逐一比對後,再append到result的串列中(看你想放什麼,可以是index或對應的object)

def 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number, numbers):
    result = []
    if numbers:
        for index, number_in_list in enumerate(numbers):
            if number_in_list == number:
                result.append(index+1)

    return result



result = 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3, [1, 2, 4, 5, 2, 3, 12, 3, 5, 7, 1])
print(result)

對於某些輸入的樣本來說,這樣能如期的運作

[6, 8]

不過這種函式有兩個問題存在(Effective Python, P41建議)

第1個問題是,這種程式碼有點過於密集,且帶有雜訊。每次符合的條件滿足後,就會呼叫一次append。這樣的呼叫體積大,其中又用了某一行建立結果串列,再一行來return它

第2個問題是,在回傳之前,它對將所有的結果儲存在串列中才行。這對於超大型輸入,可能會使得我們程式耗盡記憶體而當掉。相交之下,這種函式的改成generator版本

能夠輕易地處理任意長度的輸入。

 

撰寫這種函式比較好的方式是使用generator(產生器)。產生器是使用了yield運算式的函式。被呼叫時,產生器函式實際上還不會執行,而是立即回傳一個iterator(迭代器)

。每次呼叫next()函式時,這個iterator會將產生器到它的下一個yield運算式。因此我們來改寫這個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函式吧

結果如下:

def 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_new(number, numbers):
    if numbers:
        for index, number_in_list in enumerate(numbers):
            if number_in_list == number:
                yield index + 1

result_new = list(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_new(3, [1, 2, 4, 5, 2, 3, 12, 3, 5, 7, 1]))
print(result_new)

帶來的好處就是減少了與結果變數互動的所有地方。呼叫generator所回傳的iterator可輕易地被轉成一個串列。

 

為了突顯第2個問題,我建立了一個3MB的檔案,裡面盡是數字用逗點隔開

在此我定義了一個generator,它會從檔案接受逐行的串流輸入(不過此例只有一行),一次只產出一個比對數字的輸出。這個函式工作時的最大記憶體量,僅會是單一行輸入的最大長度

def 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_from_file(number, handle):
    offset = 0
    for line in handle:
        if line:
            for number_in_file in line.split(','):
                offset += 1
                if int(number_in_file) == number:
                    yield offset

執行2段的測試

start = time.time()
with open('新增資料夾/test_data.txt', 'r') as f:
    it = find_matched_number_location_from_file(3, f)
    result = list(it)
    print(len(result))
end = time.time()
print( '花費 %.3f 秒' % (end - start) )

start = time.time()
with open('新增資料夾/test_data.txt', 'r') as f:
    result = []
    for line in f:
        for index , number_in_file in enumerate(line.split( ',' )):
            if int(number_in_file) == 3:
                result.append(index + 1)
    print(len(result))
end = time.time()
print('花費 %.3f 秒' % (end - start))

執行結果如下:

307824
花費 0.551
307824
花費 0.730 秒

其實對於我在測試資料僅僅只有3MB的檔案之下,其實秒數落差不大,但是效能上還是有所區別,generator的方法比舊的比對方法快了約25%。而佔的記憶體量,舊的比對方法(用result來記錄)則會多用了了至少307824個數字所站的位元。這邊數字或許不大,但試想若是大型的資料的情況呢?就交由使用場景來決定吧。

最後,再補充一點,定義像這樣的產生器時,唯一要注意的部份就是呼叫者必須知道期回傳的iterator是有狀態的,不能被重複使用。

下篇來分享防備的做法

 

Reference:Effective Python中文版一書,做法16,改為自己的理解與實作

HDFS的其他選擇-GlusterFS in Docker的安裝記錄

HDFS的其他選擇-GlusterFS in Docker的安裝記錄

有鑑於最早時,對於hadoop的hdfs建置後,雖然對於其提供hdfs的api方便性感到相當的便利,但是苦於結合docker後,始終於無法找到”跨實體主機”的cluster建置與hadoop的備份與還原機制。(若有好心人知道也麻煩指點指點),這一點對於維運議題是不可容忍的。因此現階段我必須去找一個hdfs的替代方案…必須考慮到hdfs的特性下,我們有找到幾套方案,大如ceph,小如hdfs的落地方案都有,像是orangefs, glusterfs。而本篇,針對其資源較多的glusterfs,進行試用與評估看看。

 

GlusterFS架構如下:

Read More Read More

[Docker] docker-compose定義檔範例

[Docker] docker-compose定義檔範例

當平台漸漸成形,對於外部套件、方案相依性定調以後,每次都要手動建置測試運行環境,即使docker已經把建置動作簡化到一行指令了,但是還是令人覺得瑣碎。

這個時候,docker-compose這個解決方案,大幅的簡化了我們的部署工作:傳送門

它僅需要配置服務定義檔(yml檔名),就可以跟現有的docker images整合,立即建置出所需的架構環境!

version: '2.1'

services:
  memcache:
    image: memcached
    ports:
      - "11211:11211"
    command: memcached -m 1024m

  hadoop:
    image: "sequenceiq/hadoop-docker:2.7.0"
    ports:
     - "8030:8030"
     - "8040:8040"
     - "8042:8042"
     - "8088:8042"
     - "19888:19888"
     - "49707:49707"
     - "50010:50010"
     - "50020:50020"
     - "50070:50070"
     - "5007:5007"
    command: /etc/bootstrap.sh -d

  cassandra:
    image: "cassandra"
    ports:
     - "9042:9042"
    volumes:
     - /mnt/cassandra/data:/var/lib/cassandra
 
  mariadb:
    image: mariadb
    ports:
     - "3306:3306"
    volumes:
     - /mnt/mariadb/data:/var/lib/mysql
     - /mnt/mariadb/config:/etc/mysql/conf.d
    restart: always
    environment:
       MYSQL_ROOT_PASSWORD: 525402040966518776
       MYSQL_USER: ap_user
       MYSQL_PASSWORD: jUqJ75aFbJEU
  
  phpmyadmin:
    image: phpmyadmin/phpmyadmin
    links:
      - mariadb
    environment:
      PMA_HOST: mariadb
      PMA_PORT: 3306
    ports:
     - "8088:80"

  my-python-app:
    depends_on:
     - mariadb
     - cassandra
     - hadoop
     - memcache
    image: python35-app
    volumes:
     - /mnt/python-app/src:/usr/src/app
    ports:
     - "12345:12345"
    command: /usr/src/app/run.sh

註:

1.首先是version,據我所知,目前大部分幾個月前安裝的docker,至少可以支持到2.1,但不見得能支持到3.0的版本。相關upgrade的議題,必須持續survey

2.不需要export的port就不要開,可以透過link或是建立network來進行容器互連

3.可以善用command、environment、volumn等docker支持的掛載與注入的方式來配置容器

4.可以透過現成已build好的image或是動態透過build dockerfile來定義服務。這一段上述例子沒有,有需要時再查使用方式

 

最後,啟動服務群指令(記得加-d,否則會被lock在shell,被script轟炸):

sudo docker-compose up -d

若要下架也很簡單(其他還有run、stop等指令可用)

sudo docker-compose down

 

[CODE WAR記錄] 將Linked-List分成Front,Back2半的Linked-List(難度5)

[CODE WAR記錄] 將Linked-List分成Front,Back2半的Linked-List(難度5)

最近有點偷懶,沒有研究新的東西,blog鬧水荒,但是確實對於python的語法使用上還深深感到不足,因此還是來”高手村”練練功好了..,直接把codewar的練習結果與心得當作一篇好了XD

題目示例如下:

var source = 1 -> 3 -> 7 -> 8 -> 11 -> 12 -> 14 -> null
var front = new Node()
var back = new Node()
frontBackSplit(source, front, back)
front === 1 -> 3 -> 7 -> 8 -> null
back === 11 -> 12 -> 14 -> null

請建立frontBackSplit的程式碼

Read More Read More